国家公务员考试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之刑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

2017-08-29 16:42 公务员考试 https://hb.huatu.com/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订阅
湖北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信息

国家公务员考试提供以下国考备考技巧信息: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之刑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更多关于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刑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国家公务员备考技巧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咨询电话:027-87870401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

hbicon面试名单2025国考面试名单下载 hbicon面试礼包国面状元及第礼包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之刑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更多的事业单位,医疗招聘,农商行招聘,湖北省公务 员招考辅导尽在襄阳华图:xiangyang.huatu.com,咨询电话:0710—3512719、3355312,详细考试信息及资料可以加入襄阳市公考QQ交流群: 254024602 ,更多湖北招考信息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htluoshen

  【理论】

  犯罪主观方面,亦称犯罪主观要件或者罪过,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人在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是十分复杂的,概括起来有故意和过失这两种基本形式,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两种心理要素。

  1、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是我国刑法确定的罪过形式之一,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两方面特征;其一,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根据意识和意志这两个方面的不同情况,刑法理论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直接故意

  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

  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犯罪过失

  根据刑法第15条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处危害社会性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过失具有两方面特征:(1)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根据罪过内容方面特点,刑法理论将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1)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2)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指的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考情】

  考试时主要会以两种考试形式出现,一种是考理论题,一种考案例题。

  理论题主要是将故意和过失的定义给出,然后在选项里需要考生选出正确答案,这种题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需要考生将定义记住就可以做对题目。在记忆定义时考生可以将定义简化,记住最简单但又是定义的重点部分即可。比如可以将直接故意的定义简化为明知+会+希望;间接故意的定义简化为明知+会+放任;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定义简化为应当预见+可能会+疏忽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简化为应当预见+可能+会+轻信能避免。

  案例题主要是需要考生能仔细分析题干中给出的犯罪主体做此事的心理想法,将自己代入成犯罪主体,并根据题干给出的一些提示性词语进行正确判断。

  【考题】

  【例题】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明知孩子丙可能因为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 )。

  A.均为直接故意 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解析】B。此题中甲对于妻子乙,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该结果发生,所以对于妻子是直接故意。甲对于孩子丙,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孩子死与不死无所谓了,因此对于孩子是间接故意。

  【例题】胡某,27岁,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强。一日,胡某带小强到一座桥上玩,胡某提着小强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处,开玩笑说要把他扔到河里去,小强边喊“害怕”边挣扎,胡某手一滑,小强掉入河中,胡某急忙去救。小强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胡某对小涛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解析】C。胡某开玩笑加上胡某手一滑,胡某在小强落水后急忙去救,通过这三个提示词可以看出胡某本意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小强抓牢,不让其落水,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

  【例题】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 )。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解析】B。题中“误认为”就表明不明知,因此排除故意,在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里面去找。接下来分析是否有预见能力,本题甲是爆炸工,经常接触这些东西,所以是有预见能力的,他预见盒饭里装的就是吃的东西,他疏忽大意没有仔细检查,所以导致了爆炸事故的产生。

  【小结】在做这一类题目过程中,考生一定要注意不能凭空想象,而要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提示性词语,用正常的逻辑去进行推断,不能过于钻牛角尖,否则就容易自己感觉这个个概念之间特别容易混淆,本来很简单的题目自己容易选错。一般在事业单位考试的题目中,这种题目经常就是送分题。所以希望今天的理论和题目的分析能够对大家以后考试有所帮助。

国家公务员考试推荐:

进面名单】 【进面分数】 【资讯汇总

面试礼包】 【面试课程】 【在线咨询

    (编辑:邱老师)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2024国家公务员公告预约

    闂侇偄顦抽锟�
    闁硅翰鍎宠ぐ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