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
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再次凸显了创新的重要意义。我们今天就再来看看这个“第
一动力”。题目“以 XX 之光照亮 XX”也是一个“方式+目的”的标题,非常好用,也很容易使用。比如,
我们可以说“以共享精神之光照亮社会发展之路”“以宪法之光照亮法治中国建设”等等。大家可以试着
仿写一些题目,找找感觉。但这个题目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是题干要求中就有“裂痕”二字,我们必须
照抄;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在拟标题的时候就需要想想能不能更加具体一些,这个“裂痕”究竟指什么呢?
要说清楚。】
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
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开头简单引出主题,但是美中不足是对创新与“裂痕”的关
系说的不是很直白,作为申论文章的话,我们最好能够在第一段引出话题时就简单说明二者关系,不要太
隐晦。我们可以把第一段修改一下: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
言完美,我们不如换个思路,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方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所谓“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因发射时枪口跳
动幅度大、影响射击精度,驳壳枪问世后曾长期遇冷。然而,通过平放射击,枪口跳动对精度
影响小了,连发时相当于小型冲锋枪,特别适合游击战。因录音技术不成熟、早期的唱片容量
只有 5 分钟,开发有声读物项目一度遭到反对。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密纹唱片实现技术突破,
放音时间大幅延长。今天,智能手机已趋普及,有声读物产品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用创新之光
照亮“裂痕”,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第二段对“裂痕”的内涵做了解释,并举例佐证,最后
得出观点: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取得成功。这一段其实就是在分析创新精神对于事物缺陷的弥补,
也体现了转换思维的重要性。这里面的三个例子都非常的新颖,大家可以积累起来,不管是创新、转换思
维都可以使用。】
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
能完成”。但历时 22 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县
任县委书记时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靠改革优化环境,在破解难题中走特
色化路子,他带领大家把县域经济从省末位变成增长速度“省十佳”,印证了“弱鸟可望先飞,
至贫可能先富”。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事实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
【第三段开始分析对策了,即面对一些事物的缺陷,我们怎么“化腐朽为神奇”。这一段其实与 2017 年北
京“冒险·创新”的话题有很大契合之处,创新就意味着冒险的勇气,冒险中也孕育着创新的希望。在这
一段的论证上,我们可以在观点之后在铺垫几句,解释一下,进而举例,让例子更加自然地出厂。比如,
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正因为“裂痕”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能下定决心,就有可能半途而废,让“裂痕”
越来越大。这一思路正是我们强调多次的“观点+解释+举例佐证+总结陈词”的论证方法,大家一定要学以
致用啊~而且,这一段的例子也很充实,值得积累!】
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先行先试。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
100 分!”因为次次考 100 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由此既要
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满分损失”也是在鼓励学生要善于解放自我,培育创新能力。
这个例子大家可以记下来~】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现实中,有的人面对成果评审,
放弃“有缺陷的突破”,选择“平庸的完美”;有的人罹患改革拖延症,不确保万无一失,就
不敢先行先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
醒人莫因患得患失走向思而不行。“万物皆有裂痕”,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纠结于完美
主义、坐等万事俱备,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第四段接着提出了第二个对策,既创新要把握
先机,不要错过时机。这一段的内容大家有没有联想到 2014 年国考申论大作文的主题“幸福始终充满着缺
陷”?可以做联想学习~这一段里作者举的两个例子可以活学活用~】
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 0 到 1”,一是“从 1 到 1 个亿”。前者是原发性创新,属于
垂直进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属于水平进步。实现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的“从 0 到 1”。
而过程中充满“裂痕”,往往是“从 0 到 1”的显著特征。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不要“平
庸的完美”,创新之光才会照亮一处处“裂痕”。进而言之,探索在前、总结在后,先行先试、
以立促破,也是改革深水区的常态。瞄准“裂痕”久久为功,改革红利才能充分释放。【第五
段以对“创新”的解读回扣到创新的作用,并落实到当前的改革问题上,相当于对上文的分析做了小结。
不过,在写作中,我们更建议分析在前,对策在后,这种逻辑更为清晰一些。这一段里对于“创新”的阐
释,我们可以记下来,用来解释特定语境下的创新是怎样的创新。】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意思为最完满的
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
会穷尽的。可以用来论证“缺陷与幸福”“负与正”相关的话题。】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
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既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
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
【结尾写的很好,既能回扣主题,又能落到每一个人身上,起到呼吁的作用,这很“申论”~文末的一些句
子大家可以记下来。】
(编辑:保康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