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公务员考试

识破2022年国考细节判断中的逻辑关系

2021-08-08 14:12 湖北公务员考试网 https://hb.huatu.com/襄阳事业单位考试群 文章来源:襄阳华图

  在咱们行测言语中,有这么一类题:文字材料特别长,一看就要老半天;文段题材五花八门,天文地理无所不包;选项比对晕头转向,好像每个选项都挺有道理的。这就是细节判断题。其实细节判断题在大家平时练习的时候,也能保证很高的准确率,那为什么到考试的时候往往就很难保持准确率了呢?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时间了,平时练习时间充裕,心情平静,大家都能很稳定的完成,可考试时时间紧迫,一题一分钟的时间都无法保障,何况是阅读量巨大的细节题了,时间紧迫,那就很难有平时那么仔细的判断了,问题自然就随之而来了。所以在做细节题的时候,题中的一些关键点就需要我们格外关注了,那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细节题中非常容易被混淆的逻辑关系吧。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这道例题:

  宋、明、清三代,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而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也规定不是进士出身者不许担任。能考上一个进士,已经殊为不易,更何况作为进士中第一名的状元了!状元一旦出笼,便立刻进入国家的储才机构——翰林院,被作为未来的宰相加以重点培养,各种别人削尖了脑袋也谋不到的美差也会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考取状元是成为宰相的必经之路

  B. 重要官职都由进士出身者担任

  C. 状元在仕途上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D. 只有状元才能进入翰林院

  【答案】C

  这道题题干虽然不长,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考点,特别是关于逻辑关系的混淆,需要大家格外的注意。

  提到逻辑关系,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我们在主旨概括题里讲到的关联词语了,其实细节的偷换逻辑,就是偷换文段当中用关联词进行衔接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并列关系这三种,是出题人最喜欢出的三种类型,本题中就有涉及。

  我们现在阅读选项,在D项中,大家可以一眼就发现有一个表示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才”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提高警惕,第一时间就分析文段中有没有这个必要条件关系,文中“状元一旦出笼,便立刻进入国家的储才机构——翰林院,被作为未来的宰相加以重点培养”只提到状元会进入翰林院,并未提到成为状元是进入翰林院的必要前提,故文中没有必要条件关系,D项是错误的。A项则对应“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基本上”变成了“必经之路”,属于偷换语气,也不符合原文。B项对应“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也规定不是进士出身者不许担任”,“许多”不是所有,属于偷换数量,不符合原文。C项对应尾句“各种别人削尖了脑袋也谋不到的美差也会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是符合原文的,这题选C。

  除了必要条件关系的偷换,强加因果也是经常会出现的陷阱,往往文中没有应果关系,选项上却非要加上因果关系,比如某题中提到“60年后,普通话推广已非常成功,而方言却面临着式微、需要保护的局面。”选项中出现的却是“作者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导致了方言式微的局面”导致是一个表示结果的关联词,但文中并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与原文不符。还有并列关系和必要条件关系的偷换,比如某题“快乐不应该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的,否则结果仍是不快乐。”选项却是“自己创造的快乐是可持续的”明明“丰富的、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的”之间用顿号分隔,是并列关系,选项中自己创造却成了可持续的前提了,把并列关系偷换成了必要条件关系,也是与原文不符的。

  所以当我们在做题是发现选项中出现了类似“导致”,“只有,才”,“和”这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时,都应该去原文判断一下,文中有否这些逻辑关系,迅速做出决定,完成答题。

  细节题本身就是一个和出题人博弈的过程,它类似一个找茬游戏,出题人在题干中布置了一个又一个陷阱,我们要做的就是准确的找出这些陷阱,调整好心态,细致入微,就能很好的完成这些细节判断题了。

    (编辑:襄阳华图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