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最近,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络运营商 facebook 被爆出泄露北美 5000 万客户信息,该事
件越闹越大,已演变为涉及舆情、经济、政治的重大公众事件。这件事情反映出大数据疑被用于影响政治
选举、公民投票,更令人不寒而栗;同时,大数据的安全性与监管漏洞凸显】
几年前,剑桥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开发了一款可以在 facebook 上运行的心理测试程序,
以“测性格、领奖金”的方式,获取了约 27 万用户资料。由于还能同时得到他们好友的相关
信息,这一数字最终裂变【速度之快,数目之大】为 5000 多万,相当于 facebook 北美地区活
跃用户的 1/3。【简单的背景介绍,平淡的描述之下,却点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仅仅用一个小小的
心理测试程序,就能获得 5000 多万用户的信息】
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情感状况、工作情况……详尽、海量的个人信息,被程序背后的
数据公司一一记录,并基于此建立分析模型,总结出个人爱好、性格特点、政治倾向等深层信
息。当公司根据这些内容,长时间进行标语、广告的精准投放,用户的思想和行为,显然极有
可能在浑然不觉中,受到影响。【这其实是“大数据杀熟”的原理之一,我们在软件平台上浏览相关
信息同时,个人信息已被悄悄记录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平时我们无意之间浏览某个领域的信息之后会不停
的收到有关这个领域信息的广告推送,相信我们都有切身经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积累】统计显示,美国
有超过 60%的成年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数据公司掌握网民的一举一动,无声无息
间“窥视”我们的生活,引导我们的思考,这让很多人感到既愤怒、又担忧。【首段用事例引题,
第二段进一步阐述事例所反映的问题;在实际作文中,我们最好在第一段就把问题明确的指出来,第二段
再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分析,这样无论从思路上还是从结构上都会非常清晰,比如我们可以写成:
第一段:据报道,在 facebook 上一个小小的心理测试程序就可以轻松获取 5000 多万用户的信息,这
让许多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人们既愤怒、又担忧:自己的生活在无声无息之中,已经完全
被暴露在聚光灯之下,遭人“窥视”。
第二段:为什么会这么说?程序背后的数据公司,会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情感状况、工作情况……
详尽、海量的个人信息一一记录,并基于此建立分析模型,总结出个人爱好、性格特点、政治倾向等深层
信息。当公司根据这些内容,长时间进行标语、广告的精准投放,用户的思想和行为,显然极有可能在浑
然不觉中,受到影响。】
商业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滥用“大数据权力”,并非个案。从早前的苹果“后门”事件,
到部分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比如最近同样被推上热搜的“滴滴快车软件杀熟”】,再到如
今 facebook 的数据丑闻,种种越界行为频繁发生,让保障个人数据权利变得愈发必要。“我
们有责任保护好数据安全,如果做不到,就不配提供服务”。事后,facebook 负责人做出回
应,体现了挽回用户信任的诚意,也促使我们思考:商业公司怎样把握数据合理利用与用户隐
私保护的边界,秉持商业伦理与实现商业价值又该如何有机统一?自律当然必不可少,但光靠
自律,显然远远不够。【本段其实字数不少,但所说的内容比较简单:一是“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很重要”;
二是“商业公司要把握数据合理利用与用户隐私保护的边界,秉持商业伦理与实现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是要做到这一点,自律很重要,但不能只靠自律】
莽撞、任性、不计后果……正如有人所描述的,网络技术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好,它经
常会呈现出“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质”。除了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如果没有专业法规政策的
保驾护航,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公司就容易迷失方向,依靠信息高度垄断的优势,沦为一些利益
集团的附庸。【阐述出“专业法规政策”对于用户数据保护的必要性】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告知
与许可”,已经是世界各地执行隐私政策的共识性基础【措施一】;在众多国家的相关规定中,
商家收集哪些数据、做何用途,必须在信息收集开始前解释清楚,并征得个人的同意【措施二】。
可以说,这既是对消费者核心利益的有效关切,也是对整个商业环境的有力维护。【相关的措
施已经在实行】做“擎天柱”,创造更多技术红利,还是做“霸天虎”,以技术霸权挑战社会底
线?对于有志于实现长远发展的商业公司而言,应该不难做出决断。【末尾的问句,实际就是一
个肯定句,这也是现代企业技术水平和伦理道德的一个拷问;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跟之前写过的国考
大作文“科技与人文”联系起来】
有人曾将美国硅谷的运转,比作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内部的腐坏,一旦超过森林的自我
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进入恶性循环,日益走向衰败。这个比喻,其实包含了人们对于技术
被不当使用的忧虑。无论任何时候,技术服务的深化与拓展,都不能以侵犯用户隐私为前提。
我们需要更方便、快捷的科技服务,但不欢迎无所不知的网络“读心术”,更不想成为无所不
露的生活“透明人”。给严守个人信息安全加装“防盗门”,让隐私保护跟上时代脚步,网民
才有可能更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新的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也才能借此实现更可持续的安全发展。
【这句话可以直接积累下来,用在阐述“数据泄露”之类的话题中】
这正是:平台稍松手,隐私变商筹。监管多奔走,安全可无忧。【一首打油诗作为结尾,写
的切题会很出彩;但是必须慎用】
(编辑:保康华图)